s11-陳玉青-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獨立後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pdf
s11-馬來西亞撰稿人聯盟的媒體改革.pdf
s11-馬來西亞與伊斯蘭.PDF
s11-古鴻廷 曹淑瑤-戰後馬來亞地區閩南人與華文教育之發展.pdf
s11-王美婷-語言變遷.pdf
s11-二十世紀文字改革爭鳴綜述.pdf
s11-文化認同-新馬-楊宜音.pdf
11-languag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pdf
11-Corpus and Sociolinguistics.pdf
2017/12/1(五)(盧秀鳳)
今日觀賞跳舞代時代紀錄片觀後摘要
紀錄片主題詮釋時代轉變。從流行音樂帶出歌仔戲的流行。1924年就通行到歌仔戲故鄉,
唱片流行時,歌仔戲又流行一次。
有電視之後成為另一波發展,
戰後又有不同的影響。
有人去收集日本殖民時期的唱片,年輕人的解放!
因為收集唱片才發覺了年代的遺漏。
2017/12/1(五)本周主題:語言轉換 (盧秀鳳)
“跳舞時代”觀影摘錄
1930年代,台灣正處於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百姓在這快土地上逆來順受,以為那個時代盡是只有悲情,但是從歷史段落搜尋使得其實她仍然還有它的文化,還是擁有另一斷了的故事。「跳舞時代」代表的是一個自由戀愛的開始、世界正在悄悄的改變。在那個年代的學生收集流行歌,中產階級大多是外國古典音樂,而鄉下大部分是歌仔戲與劇曲;1912年的革命歌,代表著時代的變化;在那個年代歌仔戲蓬勃,阿娘仔應該是個比較有氣質的角色,但卻加入了一些花俏的話語,竟被知識分子批評歌仔戲表情猥褻、歌調淫蕩。而片中作曲家郭芝苑先生那充滿著文人氣質的在教人彈琴以及其對樂曲的詮釋,他甚至說著標準的英文,他是第一批出國留學的人,學習外國的民族性而回國來發揚台灣的音樂,造就了須多的音樂人才。那是個失去參與政治的年代,但是是個文化進步的年代,那是一個女生是「黑貓」、男生「黑狗」的時髦年代。許多日本歌曲被改編成台語流行歌,美國流行的舞曲,紐約流行的搖擺舞曲,舞步、西方社交舞,都在那個年代蓬勃發展開來,你會看到70年前的年代,比較現在還要「毛斷(英文:Morden之意)」,也在這時候興起了新女性主義。
1924年就流行的歌仔戲故鄉,唱片流行時,歌仔戲被引入流行。有電視之後歌仔戲又有機會成為另一波發展動力,戰後又有不同的影響。因這部記錄片而收集日本殖民時期的唱片,因為收集唱片才勾勒出遺漏的年代。這是一部珍貴的記錄片!
1920-1930年代歌仔戲興旺時期,1930年代國民政府來台,普遍認為歌仔戲的語言過於低俗,不被當時潮流所接受。青春影展「跳舞時代」紀錄片,了解跳舞時代這部片子是從留聲機開始,那個時代的歌手是”純純”,「跳舞時代」這首歌是鄧雨賢先生作曲,陳君玉先生作詞。84歲的愛愛阿嬤,對描述的影像感,還有大團隊的支持與合作,才有今天這部片子的產生。媒體的影響,年輕人的解放!
流行,並不能說那個時代比這個世代”毛斷”,而是他們的流行尚未出現過,所以大家覺得新奇而已,現在我們只是把以前流行過的再拿出來加上創意與巧思,就變成了現代的流行。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覺得生活在70年前,雖然比現在保守了一點,但是資訊不那麼發達的年代,反而會比現在混亂的社會來的祥和,讓我覺得想要留在那個年代,
以「跳舞時代」做為標題是很令人激賞的點子,對一般人而言,這首台語歌不如「望春風」、「雨夜花」、「河邊春夢」等著名歌謠那麼響亮,但卻那樣契合主題、時空背景及所象徵的精神意韻,誠如參與了、也見證了那個時代的台灣音樂家郭芝苑所解說的,流行音樂是節奏所主導的,而節奏最明顯的便是舞曲,西方流行音樂最早是用來跳舞的,所以老一代人在講某一首歌,不是先講歌名或哪個歌星唱的,而是說那是一首什麼節奏或舞步的歌,譬如是探戈、狐步、布魯斯、華爾滋等等。
這首歌帶出台灣早期的唱片公司「古倫美亞」(Columbia),一開始除了賣日本歌手唱片和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和新款歌戲外,創辦人柏野正次郎深入台灣本土的經營方針,開始踏向台灣現代流行歌謠創作的第一步。唱片大受歡迎後,其他唱片公司紛紛跟進,由古倫美亞老員工和第一代歌手愛愛的口中,可感受到當時音樂人、歌手與唱片從業人員專業、敬業的態度。
一個時代會過去,但是過去的時代可能會被遺落,台灣的歷史更迭,經過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朝、日治,到國民黨政權統治時期,在歷史教育是為政權服務的觀念下,歷史教科書裡,自1895年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便從以漢族中心思想的政權歷史中除名,成為另一個失落的世界。《跳舞時代》拾起了台灣那一段被遺落的年代,將歷史的軌道銜接起來,在輕快流轉的歌舞聲裡,補上一段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失落的年代」,那個屬於台灣族群的時代風華和寶貴記憶,多少彌補了大家對中國歷史比對台灣歷史還熟悉的遺憾。
cinni 2018 1/27
本文旨在針對非華語為母語的學生進行探討,以微電影作為華語教學跨文化學習的教材作為研究,並了解微電影作為教材的適用性與合理性。
有鑑於目前非常流行的微電影普遍為時下學齡孩童感興趣的議題,加上筆者本身在海外接受華文教育同時具備了12年以上的華語教學經驗,亦深知學生們能透過電子媒體就可以輕易獲得各種學習語言的資訊。因此,推論以微電影作為華語教學教材勢必能引起學習者的共鳴,為教師減輕教學的負擔。
經過文獻探討發現,過去採用的電影或卡通影片作為華語教學教材確實能提升學生學習的意願與趣味性。筆者認為教師教學活動及內容,搭配媒體製作學齡孩童們感興趣的題材成微電影教材,定能達成更好的跨文化華語教學成果。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