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s05-澳洲的語言使用.pdf

 

s05-戰前新加坡的華文報刊.PDF

 

s05-戰前星華社會結構.pdf

 

s05-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pdf

 

s05-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pdf

 

s05-新加坡語言環境.PDF

 

s05-新加坡語言與教育.PDF

 

s05-新加坡華人勞工工作價值觀之比較.pdf

 

s05-張君川-新加坡講華語運動.pdf

 

05-language rights and media of instruction in Hong Kong.pdf

 

05-Language Education.pdf

 

05-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pdf

 

05-Bilingualism.pdf

 

05-english conversation as ideology.pdf

 


 

Last Friday we went for a field trip to Hakka cultural park.docx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參觀後感 鄭綺婷

 

客家文化中心透過展覽與陳設,展示了客家的傳統精神與信仰、歷史軌跡、族群特徵、生活習慣與建築特色,以及族群與臺灣互動。
筆者將試從館內的設計與陳設,淺談客家文化中心如何展現出客家文化的風情。

 

客家文化中心內有不少的實物展示,如一進門便可見客家祠堂的「褒忠」,從客家信仰為源,帶出客家精神文化的中心;傳統客家技藝「木雕」的展示,表現出客家傳統工藝文化;客家住屋的建築模型,展示其獨特的建築特色;各種生活用品,展現客家生活風情等。此外,亦有不少互動的影片和多媒體互動的展品,讓參觀者更深入地了解並體會客家的生活文化特色。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客家醃製食品的展示區,從醃製食品製作的時分到種類都分門別類排列展現,很大程度上突顯出客家的生活環境、方式與面貌,同時亦表現了客家勤樸、節儉的族群特質;而在館內整體簡潔的環境,如採用木質和石質用品營造出樸實的氛圍,均加深參觀者對客家族群特質的印象。另一同樣令人印象難忘的,是外觀看起來方方正正的客家文化中心,館裡整體的設計、佈置、移動路線都以「圓」為基準,突顯客家對「圓」的鍾情與重視,亦表現出客家「圓」建築的文化特質和意義。


一起去客家文化中心.docx

 


段氏香 said   (at 9:16 pm on Oct 12, 2017)

Reply Delete

Taipei city Hakka Cultural Park, 2017/10/6
客家飲食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影響到那種特殊習慣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態環境的因素。在客家飲食文化而言,生態環境的確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邁步到臺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飲食專區,我一時發愣了。怎麽都是充滿的一系列亮晶晶的食物罐子呢?
客家人怎麽那麽愛吃腌漬菜呢?後來聼完了那位導遊老師解釋和回家之後讀的資料我才了解,這一點是跟客家人多年來的生態環境有關係。
客家人之前移民到臺灣時,因爲臺灣地質多山、多丘陵,一些較為平坦的地區早為先前定居於此的民族佔領,西部平原較肥沃的平坦之地早已被漳州、泉州人所開發,只得往丘陵地,山區裡居住。由於生活的地方偏遠、物質又匱疺,家裏的主要食物來源都是自己種植與制產。家裏所有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肉都要以鹽醃製食品的方式來保存。
真是:“需要乃发明之母”。這一點我個人覺得相當有意思的。下次有機會我一定找時間去吃客家菜,品嘗客家人的智慧

 


新加坡語言景觀與雙語教育政策(盧秀鳳2017/10/27)

 

新加坡由華族、馬來族、印度族三大種族組成多元語言、多元文化的國家。

各族人口 比例為(Leow 2001: viii):華族最大(76.8%)、馬來族其次(13.9%)、印度族居末(7.9%)。

英語 雖然與代表三大種族的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皆為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s),但是 由於新加坡曾經歷英國長期殖民統治,在政治、經濟、法律等迄今仍沿襲大英帝國體制, 因此英語依然是一枝獨秀,作為官方的主導語言(master language)。可見,多元族群和政體特徵對新加坡的語言政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講華語運 動"主軸的差異, 前十年講華語運動的目標,主要偏重在以華語取代方言作為華族的共同語。在未提倡 講華語運動以前,新加坡華族社群在非正式場合(例如: 家庭、小販中心等) 大多講祖籍方 言: 包括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客家話、福州話、海南話等。這些祖籍方言分別隸屬 於中國南方方言的閩方言(福建話、潮州話、海南話、福州話)、粵方言(廣東話)、客家方 言(客家話)。這三大漢語方言群,彼此之間音韻差距頗大,無法進行口頭語交際。華語作 為華族的共同語,自然成為族群內部溝通的唯一工具。 為了打破華族方言音韻藩籬,新加坡政府選擇以世界華人地區使用最普遍的華語作為 本地華族社群的共同語,“多講華語,少講方言"成為講華語運動的宣傳主軸。另外,推廣 華語運動也有助於雙語教育的施行。新加坡教育部指定華族學生必修的族群“母語"為華 語,而非大多數本地華人在家庭所講的祖籍方言。普及華語,有助於營造出華族學生更容 易學習華語的語言環境。

 

“講華語運 動"主軸的差異,大致可分為前十年與後十多年兩大階段

在未提倡 講華語運動以前,新加坡華族社群在非正式場合(例如: 家庭、小販中心等) 大多講祖籍方 言: 包括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客家話、福州話、海南話等。這些祖籍方言分別隸屬 於中國南方方言的閩方言(福建話、潮州話、海南話、福州話)、粵方言(廣東話)、客家方 言(客家話)。這三大漢語方言群,彼此之間音韻差距頗大,無法進行口頭語交際。華語作 為華族的共同語,自然成為族群內部溝通的唯一工具。 為了打破華族方言音韻藩籬,新加坡政府選擇以世界華人地區使用最普遍的華語作為 本地華族社群的共同語,“多講華語,少講方言"成為講華語運動的宣傳主軸。另外,推廣 華語運動也有助於雙語教育的施行。新加坡教育部指定華族學生必修的族群“母語"為華 語,而非大多數本地華人在家庭所講的祖籍方言。普及華語,有助於營造出華族學生更容 易學習華語的語言環境。


研究生 : 阮月娥

越南新移民學習華語議題

  來自北部的越南新移民無法分辨生母「ㄌ」與「ㄋ」之差別。

  來自南部的越南新移民則無法分辨結合韻母「ㄢ」及「ㄤ」之差別。

針對教越南新移民學習華語的建議

  音華語文能力對新移民極大的影響,越南新移民學習華語的特徵與學習時間與其它國家不同,加上其人數最多作者建議教新移民學華語該將越南新移民獨立分班針,對其學習的特徵進行有效的校正,以達到最大的學習成果。


一、1988還我客語運動 (琳琳)

()客家族群來台開墾,因為清朝渡海禁令的關係,使得客家族群來台限制多,客家族群逐漸開放限制是因為朱一貴事件,客家籍組成義民軍幫助清廷平亂有功,客家族群逐漸來台之後土地幾乎被佔領,只好遷移往山區的地區開墾,隨著產業經濟發展不斷遷徒,客家族群為了求生存遷往都市區發展,找尋工作時隱藏自己的身分,在外也都大部分使用福佬話溝通,漸漸被週遭同化成為「福佬客」,在那出生的第二代也漸漸忘記自己是客家人或者有些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

()日治統治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使用國語政策,壓迫各族群無法在公共場所、教育場所使用自己的母語,民主化時代來臨,佔多數人的福佬人擁有的政經資源優勢,使得客家族群母語還是受到擠壓,家庭之間使用客家語也漸漸減少,大部份也都是使用國語和福佬語言較多。

()1987年解嚴時期,許多農民運動、婦女運動等漸漸興起,再者因為「客家風雲雜誌」的創刊,建立了客家族群輿論、溝通平台,客家知識份子意識到客家文化與語言的雙重危機,於是在1988年推動「1228還我母語運動」,喚起客家族群已經隱形化的福佬客的客家族群記憶及客家族群認同,呼籲傳統保守的客家族群站出來參加公共事務,傳承客家語言與文化,替客家族群發聲。

()客家還我母語運動的訴求有三項

1.第一是客語納入教育政策,許多客家年輕人不願意學也不願意講客家話,導致客家族群的語言與文化無法延續下去,有鑑於此,提出多元文化政策及實施母語教育,並且推動修正廣電法對於方言的限制。

2.第二是成立客家電視台,現在電視台幾乎都看不到客家頻道與客家語播報的平台,透過客家電視頻道,可以讓客家族群與非客家族群了解客家語言與文化,並了解客語也是台灣的一種語言。

3.第三是成立客家事務的專責機構,使客家族群有發聲的機會,得以參加公共事務,保障弱勢族群的語言與文化,建立共存共榮的族群社會。

二、影響成果

()20016月成立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2年改名為客家委員會,再者20101月訂定了客家基本法,使客家事務可以順利推行,客家文化與語言得以傳承。

()成立了客家事務協會,各地方依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調查的客家人口達三分之一的鄉(鎮、市)設立客家文化園區。

()成立了客家電視台,使客家族群與非客家族群透過客家電視台得以了解各族群的文化,學習各族群的語言。

()推動客家語言認證、客語新傳師、客語家庭、客語百句認證等。

()舉辦客家十二大節慶,內容有客家桐花祭、客家公館福菜文化節、三義雲火龍節、六堆嘉年華、花蓮歡喜鑼鼓滿客情鼓王爭霸戰等等。

()舉辦客家種子培訓夏令營,希望更多客家子弟得以傳承文化、戲曲、文藝、歌謠等。

()成立寶島客家電台,並陸續成立客家廣播電台。

()客家學術機關、客家美食餐廳等陸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