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Sociolinguistic Myths African English.pdf
03-language ideology.pdf
03-World Language Polic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pdf
03-Isabella Paoletti-sociolinguistics.pdf
s03-語言教育政策促進族群融合.pdf
s03-李易修-美國的語文政策.pdf
阮月娥
西拉雅族
1.來源及演變
漢人先民來到臺灣以前,嘉南平原上散佈著平埔族群的聚落,主要是洪雅族、西拉雅族等原住民。他們以狩獵、簡單的游耕與漁業為生,天災與高山原住民是他們生活中的兩大威脅,為了集體防禦,過著不固定移居生活,且聚落規模都不大。
漢人來臺之後,帶來原鄉的農耕技術,平原上開始有儲存灌溉用水的埤塘,因而可以栽種稻米,後因漢人掌握技術與資本的優勢,因此,產生一種「割地換水」的合作方式:即漢人興建埤塘,平埔族人則讓出部分土地給漢人以交換用水。久而久之,隨著漢人的大量移入,平埔族被迫遷徙,雙方的合作關係也成了歷史的記憶。
2.人口及分佈
人口約一萬五千(以到台南政府登記的人數計算)。西拉雅族是母系社會,現今主要分布地區在台南和高雄兩地,台南市則是西拉雅族的大本營.
3.語言
十七世紀荷蘭人來台,主要就是與西拉雅族接觸,並以羅馬拼音將西拉雅語文字化,荷蘭人離開後,西拉雅族繼續流傳使用一百多年,還用來與漢人簽訂土地租賃、買賣契約等。西拉雅成為第一個文字化的原住民族。
西拉雅語已中斷約一百五十年,但經多年復育,目前已有西拉雅字典、教材、有聲書等,南市教育局也在十所國小教授西拉雅語。
4.服裝及信仰
西拉雅族的祖靈信仰為「阿立祖」,祭祀的地方稱為「公廨」。
無一致性服飾,但根據一八七一年來台的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所拍攝的老照片,西拉雅族人都戴有頭巾,各部落的服飾並不統一。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電子報-西拉雅 第一個有文字的原住民,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
馬來西亞社會與語言
1.人口:
2017年馬來西亞總人口將突破3200萬人,其中馬來人占總人口的68.8%;華裔人口占23.2%(華僑人口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印度裔人則佔7%。
2.語言
因為屬於多元種族的國家,馬來西亞政府和教育部提倡「強化馬來語,提倡英語,並掌握母語」的教育制度,使馬來西亞人民會說至少兩種語言 : 馬來西亞華僑大多都會講華語,馬來語,英語跟家鄉的籍貫語四種語言,馬來西亞印度裔會講三種語言馬來語,英語跟家鄉的籍貫語,而馬來人會講兩種語言馬來語跟英語。
討論問題:你覺得馬來西亞同時使用這麼多種語言是好還是壞?為何好?為何壞?
Bahasa Indonesia成為印尼國語的故事(摘自楊聰榮教授~~東南亞週報2016/06/04(盧秀鳳2017/10)
印尼是世界上島最多的國家,在荷蘭殖民以前,其群組、語言因而十分複雜。但是這個世界上最碎裂的國度,卻成功地讓一種語言-Bahasa Indonesia,成為在全國上下流通並廣受認同的國語。
問題:
一)為什麼在有荷蘭殖民經驗的印尼,荷語不但沒成為國語?
二)為什麼使用人口最多的爪哇語(Javanese)最後沒有成為國語?
三)人口不多的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不但成為國語,而且廣受認同呢?
荷治時期的教育與Pasar Malay的社會基礎
Bahasa Indonesia的前身是Malay Pasar 。在馬來文裡面,Pasar是「市場」的意思, Malay Pasar就是早期印尼群島之間的商業活動所使用的通行語,歷史悠久而且使用範圍廣泛。
在荷屬東印度公司的統治時期,當局在意香料貿易與熱帶種植園收益,對於教育並不重視。荷蘭政府在1799年解散荷屬東印度公司並直接接管印尼之後,才逐漸提升當地教育,在印尼設立學校。但為維持荷裔的優勢,荷蘭殖民當局在教育上卻實施種族隔離。荷蘭語學校只有荷蘭人或菁英階級的印尼本地人可以就讀,給予一般印尼平民的學校不但很少、升學管道有限,而且是使用Malay Pasar 作為教學語言。這是為何荷語沒有在印尼形成深厚的社會基礎,反而是Malay Pasar 被視為普羅大眾的象徵。
Malay Pasar與Javanese的競合
一種語言有成為國語的潛力,那就是在印尼使用人口最多的Javanese。但是Javanese的使用畢竟侷限在爪哇島地區,而且相對於Pasar Malay,Javanese在學習上比較困難。
最後,因為Pasar Malay的使用範圍比較廣泛,而且比較不偏袒特定的族群,所以最後雀屏選為印尼的國語。
Bahasa Indonesia的推廣
印尼獨立之後,將Pasar Malay定為國語,並改稱為Bahasa Indonesia。政府在公家機關、學校和大眾媒體都採用Bahasa Indonesia,也提倡在商業會議、學術研討會等正式場合使用。
另一方面,政府對於其他地方語言或少數語言也採取包容的態度,不會禁止民眾在非正式場合使用地方語言交談,甚至在國小階段,因為考量到小學生還不太會講Bahasa Indonesia,允許使用母語授課。如此一來,不但避免了語言衝突,也使Bahasa Indonesia更容易獲得認同。
除此之外,由於Bahasa Indonesia仍然是發展不成熟的語言,字彙量有限,而且也沒有統一的文法,於是政府便進行Bahasa Indonesia標準化作業。標準化作業除了建立統一的文法和單字之外,也把方言的字彙加入到Bahasa Indonesia中,使其更具有跨族群的代表性。
Bahasa Indonesia除了蘊含國家認同的價值,也被賦予現代化、進步的意義,因此學習Bahasa Indonesia也有提升階級地位的功利動機。
對於其他語言的態度
Balinese、Batak、Buginese、Javanese、Sudanese這五種語言因為使用人口較大宗,所以允許在學校教授,其中,Balinese、Javanese、Sudanese甚至可以有自己的教科書。使用人數較少的瀕危語言,則面臨被忽視而自然衰微的命運。
華語的例外
即便印尼對於大部分的語言採取包容態度,但是華語卻是個例外。華語是唯一曾被印尼全面禁止的語言,這與印尼華人長期以來的問題,以及930事件的背景,密切相關。
荷蘭殖民時代把華人歸類為 “Foreign Orientals”,使得華人難以融入在地社會。有些華人的原鄉認同很強,也讓印尼人懷疑華人的國家忠誠度。Sukarno時代曾強迫華人在中國國籍和印尼國籍之間做出選擇,並且關閉了一些華人學校。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人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要保衛自己的語言與傳統文化,另一派則主張要放棄華人的語言和文化,全面地融入社會。前者後來逐漸和印尼共產黨掛勾在一起,後者則向軍方靠攏。
1965年930事件之後,印尼軍方開始清剿共產黨,而華人因為被懷疑同情共產黨以及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被剝奪了參與政治的權利,其語言及文化傳統也受到禁止。華語文禁令不僅是禁止華語的教育,連同華語的音樂、廣播、出版物也一律禁止。這個禁令直到1990年代印尼與中國恢復邦交後才逐漸鬆綁,不過年輕一代的印尼人早已經不會說華語了。
如今華語在印尼的地位,目前已經是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外語。
Comments (1)
李柏龍 said
at 10:11 am on Sep 29, 2017
李柏龍
美國的人口學
根據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mography_of_the_United_States)
本人自己確定他們的血統就是一個人種
1. 百人 (從歐洲,北非洲,中東)
2.非洲人/黑人 (從非洲)
3.北/南美洲的原住民
4.亞洲人 (不包括中東)
5. 夏威夷的原住民/太平洋島的原住民
6. 其他人種
本人自己確定他們的血統有兩或多個的人種
1. 百人/黑人
2.百人/北-男美洲的原住民
3.百人/亞洲人
4.黑人/北-南美洲的原住民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